一排排潔凈規整的雞籠,一只只羽毛豐滿的蛋雞,一枚枚晶亮圓潤的雞蛋,自動化養雞設備正在均勻地把飼料和水送到食槽里,每天刮糞機就啟動清理一次雞糞,然后定時使用農用車把雞糞送出養雞場。
制成簡單的有機肥料,這是記者在豐都縣余曉鋒的養雞場看到的情況。 那年,他在電視看到了別人依靠自動化養雞設備養雞成功的案例,讓他也走上了養殖蛋雞的道路。所以,當年3月,他拿出個人在外打工多年積累的五多萬余元,在當地建起了養殖場,走上了蛋雞養殖的路。通過幾年的打拼,如今他已有面積達一萬多平米的養雞場。
近兩年,余曉鋒又出資近50萬元,購入了蛋雞喂料機、自動清糞機、主動飲水機等一整套主動化養雞設備。有了這些設備,除了撿雞蛋外,給雞喂養、供水、整理雞糞等本來由人工完結的作業,如今悉數由機械來完結。
他跟記者說道,在未選用機械化養殖前,養雞場雇傭個10來個工人,每次光是喂料就要忙好幾個小時。如今不一樣了,一個工人就能養殖上萬只蛋雞,5分鐘便能完結喂養。所以,如今他把工人削減到了8人,每年削減薪酬開銷10多萬元。“這些主動化設備的引入,使養雞變得既便利又高效,一起節省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。
” 現在,他的養雞場存欄蛋雞六萬多只,有兩萬只進入產蛋期,每天產蛋千余斤,日銷售收入上百元。“因為有了這些主動設備,勞動力也減輕了,預計年底,再買幾千只雞苗,計劃存欄數量八萬只,加上每年的淘汰雞,這樣正好形成循環產業鏈